石桥铺殡仪电话

联系我们
  • 重庆殡仪馆服务公司
  • 手机:4008700945
  • 电 话:4008700945
  • 邮 箱:493392326@qq.com
  •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石小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殡葬资讯 >
殡葬资讯

塔江孙氏宗祠

时间:2019-05-09 作者:重庆殡仪馆 点击:

  孙姓在古代《百家姓》中位居第三,在最新公布的按人口比例排列的新百家姓中列第12位,是国内常见的姓氏。

  据史料,孙氏的来源有多支:

  第一支出自姬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纣,封其同母弟康叔侯爵,康叔助平武庚叛乱,得封于卫国,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名公子惠孙,惠孙生耳,担任卫国上卿,生武仲乙,以祖父之名字为氏,称孙仲乙,遂有孙姓。

  第二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王之裔孙叔敖,姓芈,孙叔为其字,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祖字孙叔为氏,后去叔字,称孙氏。孙叔敖居于期思,即今河南淮滨东面。

  第三支出自妫姓。周灭商时,周武王封商均的后裔妫满于陈。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五世孙齐大夫田桓子之子田书伐莒有功,赐以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惠民)。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传裔吴地。

  第四支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改为孙氏。

  第五支来自外姓和少数民族改姓。如西汉宣帝刘询继位后,荀氏因为避讳而改为孙氏。又如西汉滕公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随外祖父姓孙。三国时孙坚部将俞河改姓孙。少数民族使用孙姓的有:唐朝契丹人孙姓;清朝满洲八旗姓孙佳氏一族改为姓孙。

  由于来源较复杂,所以孙氏的郡望比较多,有太原、陈留、汲郡、富春、乐安等。堂号有“平治堂”(孙叔敖平治楚国)、乐安堂 (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乐安)、富春堂(孙武为吴将有功,封于富春,与乐安堂同宗)、映雪堂(因晋御史大夫孙康年幼时家贫好学,映雪光读书而得名)。

  孙氏在历史上多有名人,尤以兵家著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因避乱到吴国,被任命为将军.率兵攻楚,威震诸侯。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总结了春秋时期有关作战经验,分析战争的主要规律,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历来在战场、商场中被重视和引用。孙武被目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孙膑,战国时兵家,孙武后代,为齐军师,设计大破魏军。著有《孙膑兵法》。

  孙策(175--200),字伯符,三国吴郡富春人。孙坚子。领部曲千余人渡江,削平当地割据势力,据有吴、会稽等五郡,自领会稽太守。后又夺取庐江郡,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黄龙元年(229)称帝于武昌,旋即迁都建业,国号吴。

  孙思邈(581--682),唐医药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精研医学,并博通经史百家之术,兼通佛典。收集民间方药、针灸等内容,编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流传于世。后人尊称他为“药王”,把他神化为“妙应真人”。

  晋江孙氏现有东石塔头孙村3000余人,青阳孙厝头400 余人,率以“乐安”为堂号。乐安一派溯本追源,即齐田书之裔,子孙因乱奔吴,孙武封富春,世为富春人,至孙权为二十二世,建立吴国。“至孙皓丧国,宗逃乱入闽,始择居泉之东门,时则家资渐盛,子孙颇蕃,有尚书者生三子,长居同(安),次分于泉之东桥,季渡嘉禾之东,当时有御赐尚书之瑶琴、珊瑚砚、过山柏等物,则柏分在同,砚分泉(晋江)、琴付嘉禾。其物付诸郎以示信”。这一说法,在晋江、厦门柳塘孙氏族谱中都有记载。又有一种说法是“唐僖宗中和光启年间,黄巢作乱,王潮及弟审邦、审知率光州、寿州兵民渡江入闽,及王潮为泉州刺史,诸兵民遂多建业于八闽之间。而我孙氏之祖,亦于其时入闽,始肇迹于温陵,世代屡更,兴废不一。自人闽至此,诚不知有几世矣”。

  虽然孙氏入闽的时间难以确定是在晋初或在唐末,但泉南孙氏皆认定“平谕公”为其始祖。

  谱志载,孙氏一世祖平谕公名已失传,仅知其生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元祜间为中书舍人,进封平谕。“平谕公”生“宣抚”,“宣抚”生“资政”,“资政”生“班尉”俱仕于宋,以官为名。“班尉公” 生子二,长名真辅,进士,左谏议大夫,次名嘉安,进士,左侍郎。时元兵进攻南宋都城临安,兄弟护卫宋幼主至泉,待舟济海,遭蒲寿庚叛乱,君臣失散。兄弟一隐于晋江,一隐于惠安玉埔。谏议生子名正道,字宗能,以官称文典。文典之子名文习,字希元, 值胡元乱华之日,念我家历世臣宗,不忍背祖宗之旧君”,遂迁居南塘,“因五十余顷之田亩以自养自娱”。是为孙氏南塘开基祖。在南塘建祠宇,立祭田,围垦白衣埭,引渠灌田。并编排孙氏字行自一世至二十一世为:“平、清、端、文、真、正、希、和、懋、隆、福、宜、楚、国、彦、遵、起、云、德、温、赞”。希元生二子:和叟、和安,分衍、袱田孙氏上、下库份。因承祖先遗命,孙家子孙终元之世无一人应试,不仕元廷。至九世和叟之子懋夫,遭元末兵燹,家破人亡,其三子分别离乡出逃。长子必友奔涌洲,其后裔一派徙居广东天罡围,而涌洲今尚存“孙厝埕”地名。次子必美奔蔡岱,后移居布泽,必美无子,以女招赘杨姓为婿,布泽杨氏至今仍设龛祠堂以祭。三子彦爵乃遗腹子,由母郭氏带到蔡岱娘家养育长大,后人赘塔江张世慷家,仍迎母奉养。生子四人,传塔江孙氏四房。后因张氏日渐式微,乃于孙氏祖庙设龛兼祀张氏,祭祖时必先祭东龛张世慷公,后祭孙家祖先。

  塔江孙氏自明代以来人丁颇盛,人才辈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族人孙振宗荣登进士,官授行人。《晋江县志·儒林》有传,载其“……深于易,有《易学说约》传世”。崇祯六年 (1633),族人孙光甲中副榜,选作贡生,廷试第一。崇祯四年 (1631),光甲之子枝灼中进士,授官潮州知府,历官副使。天启甲子(1624)年,孙光国中式武举,任兴泉道中军守备。清代有孙士采,中康熙甲午科(1714)举人,候补知县。孙为南,任广东香山县丞,署知县事。明清两代孙氏庠生多达30多人。

  近现代的知名人物如旅菲族人孙丕炳(1898—1941),早年渡菲谋生,成为岷市企业家,担任岷市菜仔店商会会长等职, 1941年日寇侵占菲律宾孙丕炳参加岷里拉抗日游击队,进行游击斗争,不幸被捕,英勇就义,菲国光复后被追认为烈士。孙杰双(?一1949),1949年参加反国民党“清乡”战斗中牺牲,解放后追认为烈士。旅菲族人孙晋头(1921—1992).丕炳之侄,年方十六渡菲谋生,受其叔进步思想熏陶,积极参加抗日工作,被捕人狱,后获释。1968年发起组织菲律宾孙氏宗亲会,倡建安乐堂会址。热心菲华和侨社福利及教育慈善事业,受中国驻菲大使馆赐匾褒扬。1994年其家族捐资52万元独建家乡小学礼堂,荣获省人民政府嘉奖。

  塔江孙氏自明代建有宗祠,清代两度重修,第一次在乾隆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光绪甲午年(1894)。祠堂坐乙向辛兼辰戌,负印山,瞻凤尖,左浯海,右长岭,与塔江刘氏、蔡氏祠堂相距不过百步,如三足鼎立。

  祠宇为三开间两落砖木石结构,前落起三川脊顶.正面开三通大门,中门门楣刻“孙氏宗祠”,左右门首各安一对雕花门簪。木构门墙,顶部装饰弯枋连拱。正面安白石裙堵,浮雕虎豹狮象,石上还镌有“光绪甲午年敬立”字样。门廊宽阔,四根白石门柱一字排列,下安雕刻花鸟瑞兽的青石柱础。廊侧有四幅砖雕对看堵,上首灰塑“木有本”、“水有源”字样。祠堂栋壁以薄条石砌墙裙,条石间用突出的石榫头加固。粗甓砖砌墙身,归尾则砌油面砖,上面装饰灰塑朵云花篮图案。顶厅前廊两侧开拱顶旁门,门额灰塑“德门”、“义路”。建筑外观保存着古朴大方的风格。由于年久失修,祠堂内部已经破损,旧时匾额失落,厅柱油漆联对剥蚀,仅由族人保存下一些旧联文,如“效忠宋室,义不仕元,循迹’袱田完臣节;肇世南塘,心怀匡赵,分支塔里祀宗功。” “祖乐安,宗南塘,祖宗一脉分虎塔;前凤冠,后印峰,前后双峰峙蓉江。”叙写出孙氏的木本水源。东石塔江孙氏宗祠塔江孙氏自二十世起编有字行:“士嘉肇奕,锺英毓秀,丕振 (晋)文明,贻谋燕翼,长纪宗功。”而今本乡人已蕃衍至3000多人,支派传衍福建南安官桥、广东海丰、陆丰、中山、蕃禺、台湾屏东、新竹、高雄等地,加上侨居南洋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国家的族胞,人口已达数万。

  据族谱统计,塔江孙氏清代住台的族人达300余人,仅就《塔江孙氏二房份尧宗公厅家谱》的记载,就可以反映出其迁台情况。

  房谱记载:

  十九世(康熙年间)该房份男丁10人,住台者1人:晚观。

  二十世(康熙一乾隆年间)该房份男丁11人,无人住台。

  二十一世(雍正——乾隆年间)该房份男丁20人,住台者4 人:嘉兰、嘉柳l、嘉礼、嘉真。

  二十二世(乾隆年间)该房份男丁34人,往台湾者14人:肇根、肇北、肇晟、肇耽、肇壬、肇劝、肇全、肇丰、肇丽、肇遇、肇英、肇轸、肇人、肇看。

  二十三世(嘉庆——道光年间)该房份男丁59人(包括幼殇),往台湾者18人:奕照、奕蒋、奕叶、奕进、奕拔、奕俊、奕岱、奕芽、奕裕、奕训、奕廉、奕送、奕梯、奕月、奕返、奕宣、奕拵、奕高。

  二十四世(嘉庆——同治年间)该房份男丁110人(包括幼殇),往台湾者49人:锺益、锺虎、锺古、锺瑞、锺口、锺雄、锺炎、锺兴、锺朝、锺庆、寅水、锺元、锺沣、锺舁、锺曲、锺托、锺斌、锺铜、锺住、锺抄、锺投、锺帆、锺为、锺口、锺色、锺七、锺详、锺石、锺口、锺安、锺赓、锺初、锺颇、锺点、锺鹞、锺拖、锺讲、锺杭、锺赤、锤愚、锺犁、锺献、锺盘、锺律、锺蚯、锺插、锺纂、锺礼、锺马。

  二十五世(嘉庆——光绪年间)该房份男丁94人(包括幼殇),往台者28人:英颜、英清、英贯、英改、英汉、英鹞、英口、英全、英韬、英{;占、添寿、英研、英乐、英回、英和、英别、英阚、英香、英迪、英春、英镜、英城、奎角、英专、英屋、英田、英口、英由。

  二十六世(咸丰——光绪年间)该房份男丁130人(包括幼殇),往台者3人:毓琴、毓注、毓长。

  自本房谱可知,塔江孙氏迁台者始自康熙年间,从乾隆时起人数不断增高,以至有时渡台者几乎占族中人丁的半数。迁台高潮一直到清光绪年间台湾被日本侵占方告停止。

  族谱中往台者有居地、传衍、卒葬详细记录的不多,估计多数是往台后分散各地从事农业垦拓,少与家乡发生联系。

  房谱中有“肇丰,名迁观……卒嘉庆庚午年十月廿四日,与兄肇全、子奕炼、侄奕义、侄孙锺安同舟往台,至鹿港口溺海”的江乡等字样。这愈发增强前来大陆寻根认祖的愿望。

  1989年,塔江孙氏分支台湾高雄旗津区上竺里的族胞孙发财、孙基信和孙峰等10多人组团前来塔江认祖。同年7月,高雄南汕里族胞孙荣宗来塔江寻根谒祖。是年12月,居于高雄中州的孙池权、孙水永一家三代来塔江祖祠拜祖。据台胞介绍,高雄苓雅寮区苓雅二路建有一座占地百多坪的“古山亭”,内奉保生大帝。这是清乾隆年间塔江孙嘉城、孙肇劝父子移台时,为求庇护一帆风顺,平安到达,从塔江“海珠堂”带去香火,而后建庙于下寮海港崇祀的。该庙香火鼎盛,信徒众多,几经重修,庙貌庄严,到目前仍是孙姓族人在管理庙务。

  “人寻根,神寻源”,两岸孙氏的亲谊交往正方兴未艾。

上一篇:死者呼吸吓坏抬尸工 医院称因抢救无效死亡(图)

下一篇:东海本地姓氏有608个 很多人不知道自家的堂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