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铺殡仪电话

联系我们
  • 重庆殡仪馆服务公司
  • 手机:4008700945
  • 电 话:4008700945
  • 邮 箱:493392326@qq.com
  •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石小路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殡葬资讯 >
殡葬资讯

殡葬改革关乎国计民生 生态绿色环保利国利民

时间:2018-07-05 作者:重庆殡仪馆 点击:
  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殡”一作停柩解,如《礼记》:“夏后氏葬于东阶之上”、“殷人殡于两楹之间”、“周人殡于两阶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殡”。“葬”作藏解,如《礼记》:“国子高曰:葬也
  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逐渐产生了宗教迷信——灵魂不死的观念,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就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这一传承了几千年根深蒂固的丧葬风俗成为殡葬改革的最大困难。受传统殡葬文化思想影响极深的中国民众,强调老有所养,死有所安,对死者的缅怀纪念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的殡葬改革政策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特别是死人与活人争地以及殡葬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如何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提倡文明、从简办丧,塑造良好殡葬社会环境成为国家和政府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我国进入人口死亡高峰阶段
  
    唐杜氏《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在半坡遗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宗教信仰,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对凶礼的习俗,甚至把奴隶也作为祭品杀掉,作为殉葬品埋掉。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日益增多,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殡葬暴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人口增长率,即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也就是这个国家或地区每年人口的增长情况。出生率是以每千人每年出生的婴儿数来表示的。世界各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别很大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据美国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11年,世界人口总数将突破70亿,且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预计到2011年,印度将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退居第二,而美国人口总数预计达到4.39亿,位列第三。
  
    另一方面,由于生育率的降低和寿命的延长,人口的老龄化成为一个普遍问题。到2015年,60岁和60岁以上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13%。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据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人口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最多——4亿,占全国人口的31%。这表明,在未来5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进入人口死亡的高峰时段。
  
    殡葬产业成为十大暴利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我国死亡人口每年大约有820万人。按照低标准丧葬费用计算,假如平均每人2千元丧葬费,那么,可以估算出殡葬行业每年的市场是164亿元。如果再算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殡葬行业的销售总额将超过2千亿元。
  
    丧葬费用的利润是惊人的。比如小小一个骨灰盒,价格最低的400元左右,最高的1万~2万元不等。而实际上,一个低档的骨灰盒成本也就是几十元,其利润能够达到1000%至2000%。购买墓地或灵塔的费用就更昂贵了,交通不便,距离较远的公墓,最便宜的一块墓地也要五六千元,面积不过1至1.5平方米,而同等地段的商品房1平方米也不过的才2700多元。同时,个别地区的富豪和官员大兴土木,违法筑修宗族、宗亲墓地,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发文件规定殡葬改革。例如:1992年7月,民政部制定了《全国土葬改革工作“八五”计划和今后十年规划》;1997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殡葬管理条例》。在计划经济时期,火葬几乎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都不追求利益最大化,一般城乡居民病得起、死得起,也化得起、葬得起。而商品经济时期,各个殡仪馆竞相追逐利益最大化,以一已之利损害了广大消费者。
  
    随着改革开放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忽视丧葬的福利社会主义,忽视管理体制改革、市场与价格机制改革的配套作用,三大改革缺其二,必然会拉改革的后腿。
  
    早期的殡葬行业,是纯粹的福利型、微利型行业。实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以后,在不到几年时间内,徒然跻身全国十大暴利行业,殡葬行业都连续“榜上有名”。而能够赚得这种暴利、发这种“死人财”的,只有民政部门下属的殡仪馆。因为行业垄断,殡仪馆便可以任意抬高收费标准,任意巧立收费名目,而老百姓只能被动挨宰。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行业之所以能成为暴利行业,说明中国经济对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这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钱人和受中国传统文化“入土为安”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的传统土葬习俗仍然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殡葬行为。
  
    生态绿色环保殡葬正在流行
  
    殡葬离不开环境,环境是殡葬依托的基础。无论任何一种殡葬形式,都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近些年来,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土地荒漠化及沙漠化面积从五六十年代的1560多平方公里,七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发展到90年代中期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到3436平方公里。每年荒漠化及沙漠化吞噬的土地相当于一个中等面积的县。
  
    荒漠化和沙漠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难题,各个国家和政府都在通过各种措施尽量缓解或减少荒漠化和沙漠化的问题,但是如今世界范围内的殡葬形式无疑给这一世界难题雪上加霜。
  
    这一切不能不唤醒我们的环境意识,去努力寻求更科学、更健康的殡葬方式,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早在1993年,英国开辟了全球第一个自然丧葬陵园。1998年,美国第一个绿色天然墓地“拉姆西克里克墓园”在南卡罗来纳州落成。现在,英国已有200多家自然陵园,美国的绿色墓地也已扩展到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德克萨斯、纽约以及华盛顿等地区。
  
    所谓“绿色葬礼”,就是不使用防腐剂、昂贵的棺材以及水泥墓室,不进行高温焚烧,让逝者用最自然的方式完成他们最后的“演出”。绿色葬礼使用普通的布质寿衣布匹、甚至是再生纸包裹遗体,棺木也由产于本地的木片简单组合而成,或选用竹子、柳条、菠萝叶等。寿衣和木头入土后很快就能分解。而作为美国第一个绿色墓地,拉姆西克里克墓园对绿色丧葬和绿色墓地都有更高的要求,其中对绿色墓地的最高要求不仅包括不破坏当地的原有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还包括与当地教育、环保机构建立长效联系,提高墓地的环保教育价值。
  
    在环保主义者看来,绿色丧葬是最彻底的回归。随着绿色环保理念风潮的到来,尽量不用棺椁、不建墓室和不用化学品进行防腐处理的天然殡葬方法正在世界各国流行。
  
    生态、绿色殡葬遭遇现实尴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殡葬改革的深化,推行绿色、环境、生态殡葬,节约土地资源势在必行。近年来,国内以树葬、花葬和草坪葬、海葬等方式的“生态、绿色殡葬”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万龙君呼吁推广树葬。万龙君认为,应将丧葬占地列入节约、控制范围,提倡能够节约用地的树葬形式。一些专家认为,在这种背景下,推广树葬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所谓树葬,就是将骨灰撒在土坑里,上面植一棵树木表示纪念,不留坟头、不立碑,占地一般仅为传统墓葬的三分之一。吉林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包立峰认为,目前,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殡葬方式,将会使我们周围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广树葬等生态葬方式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除此之外,为促进骨灰处理的多样化,一些地方还推出了花葬和草坪葬。
  
    目前各种葬式中,占地的墓葬仍然占主导地位。在南京,目前墓葬占90%左右,花坛葬、树葬、江葬等生态葬所占比例不到10%。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天津、上海、湖北、香港等地。
  
    尽管“生态、绿色殡葬”方式是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但在现实中,却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在推广过程中也遭遇现实尴尬。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对2137位普通市民的抽样调查显示,骨灰深埋仍然是当前人群最能接受的墓葬方式,只有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接受生态葬,其中学历越低,接受生态葬的比例越低。
  
    上海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表示,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殡葬改革,初步实现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现在急需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实现从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转变。“推行生态葬是第二次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生态、绿色殡葬的方式,将成为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回归自然的殡葬发展之路
  
    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表现为先天脆弱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理事长、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安成信说,中国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七以上,而且每年还在扩大。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低且增长缓慢,人均资源拥有率偏低,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发展态势。如何既能够改善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又能够合理利用荒漠化土地,笔者认为可以恢复简葬,合理利用荒漠化土地。
  
    所谓简葬就裸葬。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著名人物提倡简葬,他就是汉中城固县人杨王孙。在他临终时嘱咐其子曰:“吾死,裸葬,以复吾真。”并对劝告的亲友说:“厚葬无益死者也。”死后裸葬于终南山。
  
    据2000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统计,全国年火化遗体仅为336万具,绝大部分都采取土葬和火化后葬灰的具体葬式进行遗体的处理,每年不得不破坏大量的土地资源,近几年,私建滥建公墓现象非常普遍,使原本紧张的土地问题又雪上加霜。土葬和火化后的复葬需要棺木,有些地区火化时也用棺木,全国每年浪费掉至少二三百万立方米的木材,这将毁掉多少公顷的森林。殡葬不但破坏森林环境,还破坏草地等植被环境及石油矿产等资源。据英国自然丧葬中心称,北美每年用于火化的燃料足够开着车在月球和地球之间跑84个来回。或许这个统计有些夸张,但焚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对环境的破坏却不容忽视。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全球排放的二恶英和呋喃有0.2%来自火葬行业,同时被认为是欧洲大气中汞的第二大来源。
  
    因此笔者提倡恢复原始土葬即简葬。虽然尸体腐烂会会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相对于火葬来说笔者认为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这种方式既可表达回归自然的心愿,又能体现文明环保的安葬形式。
  
    我国城市周围存在部分既不宜耕作、又不宜建筑开发的荒山陡坡瘠地,如由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将这些难以利用、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建成殡葬设施,在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境域、自然风景的前提下,按照自然特点和经济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殡葬设施建设成为景色优美、建筑协调、设施齐全的生态园区,既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又有效地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殡葬设施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
  
    笔者认为应通过合理利用城郊荒山瘠地建设生态殡葬设施,采取植树、花草种植、景区建设、文化教育、产业发展等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既可表达逝者回归自然的心愿,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更利于后人对当今史料的考古和研究,又符合文明、环保的安葬政策
  
    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综合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如墓地标准及入葬标准等,如把墓地分成不同等级,实行市场价出售、有的政府免费提供等,同时坚决杜绝高档棺木、大兴土木等,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把殡葬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资源立体、系统进行整合,便于人们在清明及节假日进行祭奠、缅怀先辈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笔者认为,这样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购买到理想的墓地,也可以通过竞争购置宗亲、家族墓地。这样既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高收入人群的特殊的需求。
  
    通过规划建设城郊荒山瘠地不但能够合理利用,同时还能改善瘠土地成为生态绿色墓地,合理规划成为旅游景观也不是不无可能。纵观历史,历代殡葬文化所创造的旅游景观大有所在。如北京十三陵、西安始皇陵、曲阜的孔林、西藏的班禅寺和佛祖塔等都是风格不同的殡葬旅游环境。保护殡葬旅游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及历史遗产。现代的伟人纪念堂(馆)、烈士陵园和山清水秀的高级墓园,都是现代人创造的旅游景观。
  
    中国现行的殡葬制度从环境保护、节约土地、破除旧习、倡导新风的角度考虑,提倡死者一律火葬这确实是一种社会文明进步。
  
    然而,当我们把现代殡葬与历史考古联系在一起,不免会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许多遗憾。井冈山之所以有众人去膜拜学习,是因为那里留下了许多遗迹和文化,要是没有这些东西,光是游山玩水,游客就不一定会选择井冈山。如果具有时代影响的人物、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战功卓著的将军逝世后,能够留下后人一个瞻仰的地方,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吗?
  
    城市殡葬设施作为城市环境景观的一部分,从均衡管理角度看,通过这种殡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均衡。
  
    同时笔者认为,促进殡葬设施符合环保并永续经营,达到提升国民生活品质的目标,与扩大内需中致力提振景气、提升国民生活品质的方向相符。提供优质服务,殡葬行为切合现代要求,兼顾个人尊严及公众利益,以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
  
    所以笔者认为,在我国沙漠化、荒漠化、荒山陡坡瘠地及贫困、边远、少数民族、革命老区或矿产资源枯竭地区进行试点,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至5年完善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殡葬管理体系,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殡葬改革关乎国计民生 生态绿色环保利国利民

上一篇:全国专家邕城探讨殡葬环保 出谋划策解决殡葬污

下一篇:“遗物祭品焚烧炉升级改造项目”日前在山东进